「票房中国」票房经济学,从电影票房看中国经济的可能性

  论坛君

  长期以来,人们始终有着这样的疑问,经济发展和电影市场的兴衰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以及,前者如何影响后者?而对于经历了30年高速发展正在谋求新转型和未来的当代中国而言,一个更加具有现实意义的疑问是:越发火热膨胀的中国电影市场是否能够预示中国的经济发展的轨迹?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TomorrowIsAnotherDay)!”在电影《飘》(GonewiththeWind)的结尾,郝思嘉既惆怅又坚定地这样鼓励自己。

  尽管2015年上映的电影《星球大战:原力觉醒》已经成为美国影史票房冠军,但是如果将通货膨胀计算在内的话,那么在1939年获得1.98亿美元国内票房的《飘》修正后的成绩将达到惊人的19.4亿美元。

  电影市场不仅规模庞大,同时也关联着诸多其他行业,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软实力水平的重要考量因素,它在国民经济的运作中正发挥和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长期以来,人们始终有着这样的疑问,经济发展和电影市场的兴衰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以及,前者如何影响后者?而对于经历了30年高速发展正在谋求新转型和未来的当代中国而言,一个更加具有现实意义的疑问是:越发火热膨胀的中国电影市场是否能够预示中国的经济发展的轨迹?

  我们以美国作为案例,试图解答以上的问题。尽管各踞东西太平洋的两个大国一个正在谋求和平崛起,一个已经管控世界秩序,并且历史背景、所处发展阶段不同,但我们很难再找到两个拥有如此大市场规模的国家。

  同时,我们选择了日本战后发展最快的30年来做比较,从历史文化背景、经济发展形势等角度来看,邻国日本的经验和教训对我们都有着重要而独特的借鉴意义。

  从大萧条到黄金期:

  美国电影断魂曲

票房中国

票房中国(网络配图 侵删)

  1955年到2015年间电视机在日本的普及和观影人次之间的关系

  1928年,随着GE开办的世界上第一家电视台开始播送节目,电视机开始进入全美家庭。

  数据显示,1950年时,美国电视剧普及率大约为9%,到了1955年,这一比重已经上升到了64.5%。对比日本的情况,当电视机普及率超过60%时,其国内观影人次在大幅下滑之后开始趋于平稳。而在1945年时,全美的电视剧保有量只有不到一万台。

  所以,为了最大限度地排除限定条件的影响,我们截取1929到1945以及1955年到1975年的两个电视机普及率对观影人次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时间段进行分析。

  首先来看大萧条及二战前后的情况。

  1929年,以股市突然性暴跌为先兆,美国进入了“大萧条”时期。

  从1930年到1933年,美国GDP出现了连续三年的负增长,失业率从1929年的3.2%一路暴涨到1933年的24.9%,随着罗斯福竞选总统成功并推行“新政”,局面才逐渐好转。

  在资本主义供需矛盾冲突日趋严重的背景下,美国的大萧条也只是冰山一角,经济危机迅速扩散到全球,受限于资源匮乏压力无法缓解愈发突出的国内矛盾的德、日等国最终走上军国主义扩张道路,试图通过战争手段转嫁危机,并由此掀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从1929年到1945年,美国不仅成功地走出了经济困境,还一举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最强大的国家,并打破了不列颠对世界霸权的垄断,建立起了新的国际秩序和格局。

  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电影票房市场的演变可以作为窥视美国这段历史轨迹的一个参照。

  数据显示,大萧条最严重的时期,美国的票房收入从1929年的7.2亿美元跌落到1933年的4.8亿美元,直到1941年,票房攀升到了8.1亿美元。

  在1929年,各大电影公司利润总计5450万美元,而到了1932年,这一数字成了-5570万美元。到1933年,各大公司的亏损缩窄到490万美元,而到了1934年终于实现扭亏为盈,实现利润900万美元,至1941年,这一数字攀升到了4100万美元,但直到1943年,各个电影公司的利润总计才超过1929年的水平,达到6060万美元。

  数据显示1929年到1949年的观影人次分别为20.6亿、36.6亿、34.2亿、24亿、21亿、22.5亿、23.6亿、25亿、26亿、24.6亿、23.5亿、26.2亿、28.9亿、35.2亿、42.5亿、41.9亿、42.6亿、48.3亿、43亿、37.6亿、33.7亿。

票房中国

票房中国(网络配图 侵删)

  1930年到1946年美国GDP增长及各要素贡献情况

  比较观影人次与GDP增长曲线,我们会发现,在大萧条最严重的1929~1932年期间,观影人次出现了大幅上扬,1930年,在GDP继续保持负增长的情况下,美国社会失业率也攀升到了8.7%,在这种严酷局面下,当年的观影人次相比上年涨幅近77.7%,次年,GDP继续下滑,而失业率升至15.9%,但随着新政的推出,观影人次已经开始出现了下滑。

  到了1933年,随着《国家工业复兴法案》(NationalIndustrialRecoveryAct)、《社会保障法案》(SocialSecurityAct)、及住宅主贷款公司、公民保护团、公关工程管理局等一系列举措和机构的推出实施,经济逐渐复苏,此后,观影人次逐渐下滑。

  直到1934年,自大萧条以来,美国GDP首次恢复增长并且涨幅高达10.8%,而失业率也开始逐渐下降,加之1935年到1936年,道琼斯股市出现的连续上涨行情,推动了美国观众的观影热情。

  1937年初,新政的推行使得美国经济得到循序渐进的恢复,但到年中时,情况再度恶化,失业率也从14.3%上涨到1938年的19%,工业产量跌落37%回到1934年的水平,这场衰退从1937年5月一直持续到了1938年6月。而且,在1937年,道琼斯还出现了严重的下跌行情。但是在该年,观影人次却达到了一个短暂增长的小高潮,达到26亿人次。

  随着1941年珍珠港遇袭美国正式加入同盟国阵营,工业体制正式启动,在庞大的军工生产潜力的刺激下,在欧洲战事进行最激烈的1941年到1943年的三年时间里,美国经济不仅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反而出现了超高速度的增长,三年的GDP增长率达到17.7%、18.9%、17%,失业率应声下滑从9.9%、4.7%到1.9%。

  在这段时间内,尽管好莱坞的产量出现了严重的下滑,从1940年的673部跌落至1943年的427部,同时,道琼斯股市在1941年还遭遇了重挫,但是观影人次却逐年提升并在1943年一举超过此前的最高记录。

  然而从1943年开始,美国的GDP增长出现了连续的下滑趋势,1945年,随着二战收尾,大量老兵退伍归国,战时工业生产趋于停滞的同时,退役人员回归工厂参与就业竞争,工会组织对此局面感到不满,由此引发一系列连带影响,导致该年出现持续9个月的衰退。自1939年以来,美国GDP首次负增长。在1946年时,GDP出现了11.6%的负增长,通货膨胀率高达18.1%,而这也创造了自1929年至今以来的美国通胀纪录。

  但是,伴随着1944年到1945年的道琼斯工业指数出现的连续上涨行情,美国本土的观影人次再次出现上涨趋势,并在1946年达到了空前绝后的48.3亿人次的纪录。

  1948年8月,生产者价格指数攀至28.2,到1949年12月,该指数跌落月8个百分点至25.9,与此同时,消费者价格指数也出现下滑,美国出现了将近一年的衰退。观影人次在此期间开始下滑。

票房中国

票房中国(网络配图 侵删)

  1871年到2010年间的美国股市趋势

  1955年到1975年被认为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电影产业却并没有想象中得那样火热,1975年的票房收入相较1955年仅增长了59.5%,观影人次更是出现了近60%的下滑,而同期GDP的涨幅则高达惊人的292%。

  1950年~1979年的观影人次如下:28.7亿、26.2亿、22.7亿、19.8亿、26.7亿、25.5亿、25.4亿、20.1亿、16.5亿、16亿、13.8亿、12.4亿、11.9亿、10.6亿、9.7亿、9.1亿、8.7亿、8.2亿、7.9亿、7.7亿、7.5亿、7.1亿、9.7亿、8.6亿、10.2亿、10.3亿、9.5亿、10.6亿、11.3亿、11.2亿。

  从1954年到1971年,美国观影人次出现了连续17年的下滑,跌幅高达73.5%。自1956年到1967年,票房总收入也出现了罕见的连续下滑,其中有10年时间的美国国内票房收入跌落到10亿以下,甚至不及1942年时的水平。

票房中国

票房中国(网络配图 侵删)

  1947年到1973年美国GDP增长及各要素贡献情况

  60年代及70年代,美国经历了三次大的经济衰退。

  1960年4月到1961年2月,外国汽车大举入侵美国市场,造成包括本土汽车制造业等在内的产业受到极大冲击,美国再次陷入长达10个月的衰退。

  1969年底,为了解决通货膨胀问题,美国政府在1969年底开始执行更加收缩的货币政策,政府开支结构又进一步压制了经济活动,自此直到1970年11月,美国进入了长达11个月的衰退期。

  然而,到了1973年,石油价格的飞涨以及由尼克松冲击带来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使得美国经济陷入“滞胀”局面,从该年11月到1975年3月,美国陷入了史无前例的长达16个月的衰退周期。

  1973年,通货膨胀率从上年的3.4%大幅增加至8.7%并在1974年进一步上升到了12.3%,失业率也在1974年增加到7.2%。道琼斯也在1973年到1974年出现大跌。

  从1974年到1975年,美国的GDP出现里连续两年的负增长,也是从此开始,美国本土观影人次重新回到了10亿以上的水准并一直延续至今。

  失落的二十年:

  日本电影市场一窥

  在考察了美国的情况后,我们再简单观察下日本从1973年到1992年间由经济增长放缓最终陷入停滞状态时期的电影市场局面。

  战后,日本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就,1946年到1955年的10年间,日本真实GDP的平均增速达到10.9%,1956年,日本政府推出了经济自立5年计划,预期期间GDP增长率为4.9%,实际增幅高达8.8%。

  1961年,池田勇人内阁通过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预计之后10年的GDP平均增速为7.2%,但实际上却达到了10.7%。1967年,日本推出了经济社会发展计划,预期GDP增长率为8.2%,实际增幅达到9.8%。

  1970年,日本政府推出了为期6年的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然而GDP实际增速仅有5.1%,不到目标(10.6%)的一半,1973年,日本政府再度推出5年期的经济社会基本计划,GDP世纪增速进一步下滑,只有3.5%,而最初的目标为9.4%。

  1973年,原油价格的上涨使得全球经济陷入了危机,而这对日本的影响尤其深远,自此,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增长的近30年黄金时代宣告结束,该国迎来了经济增长放慢平缓的岁月,最终在90年代陷入经济泡沫困境。

票房中国

票房中国(网络配图 侵删)

  1974年到1995年的日本股市与房地产价格变化

  来源:JapanandtheAsianEconomies:AMiracleinTransition

  数据显示,从1955年到1961年,日经股市从474.55点涨至1420.43点,其间变化幅度如下:19.3%、29.1%、-13.7%、40.5%、31.2%、55.1%、5.6%。

  但是自1962年到1977年间,日经股市剧烈震荡,股市一度跌落至1020.49点的低位,15年里的日经股市涨跌幅度如下:-0.9%、-13.8%、-0.08%、16.5%、2.4%、-11.7%、33.5%、37.5%、-15.8%、36.5%、91.9%、-17.4%、-11.4%、14.1%、14.5%、-2.6%。

  从1977年到1989年,日经股市进入了连续十多年持续增长的黄金期,从7116.38点暴涨至38,915.87点。特别从1983年起,每年股票价格的涨幅都在20%以上,在1984年甚至达到了44%的超高回报率。股市行情大好随后亦带来房价的高升,1986年的房地产价格涨幅达到22%,次年则暴涨到66%。

  然而到了1990年1月,股市就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崩溃。到1992年夏天时,日经指数已经跌至15000点附近,股市市值较1989年的最高位时已经跌去约60%,而到了1992年底,日经指数恢复到20000点,而到了1995年夏天,日经指数又再度下滑到15000点。直到1996年时,日本股市回落到了10年前的水平。

票房中国

票房中国(网络配图 侵删)

  1961年到2015年日本GDP增长情况

  来源:OECD数据

  如果说1963年到1972年是日本经济发展黄金时代的话,那么1973年到1982年的日本则明显遇到了天花板,而从1983年到1992年又是资本势力在日本股市兴风作浪的10年。经济的10年,顿挫的10年,股市的10年,1963年到1983年的日本的社会经济状况正好可以划分称这样的三个世代。

  数据显示,在1963年到1972年的这段高速发展时期内,日本每年平均GDP增长率高达9.4%,而1973年到1982年期间,GDP平均增幅为3.95%,1983年到1992年的年均GDP增幅为4.3%。

  1958年,日本年度观影人次达到了史无前例的11.27亿人,当年票房约为723亿日元,但这却成为日本电影市场的绝唱,自此以后,观影人次便出现了空前绝后的跳水式减少。

票房中国

票房中国(网络配图 侵删)

  1955年到2010年间日本电影观影人次与票房市场变化趋势

  来源:映画人口と興行収入の推移

  我们将1963年到1992年划分为三个阶段,1963年到1972年,平均每年观影人次仍然高达3.25亿;而在下个10年里,经济发展下挫放缓,平均每年观影人次大跌超过48%,仅有1.68亿。1983年到1992年,经济发展并未有大的起色,但是楼市和股市却一发不可收,平均每年观影人次为1.48亿,但是同上个周期相比的下滑幅度已经缩窄至12%。1993年到2002年的10年里,年均GDP增长率仅有0.8%,股市缩水,楼市崩盘,平均每年观影人次为1.39亿,和上个周期相比,下滑幅度只有约6.1%。

  中国向何处去?

票房中国

票房中国(网络配图 侵删)

  中日之间的30年GDP高速增长时期对比

  来源:RIETI

  在地理、历史传统方面,中国与日本有着颇多类似的地方,而这种共通处甚至从百废待兴后的复兴都可略见一斑。作为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日本足够为我们提供丰富而具有借鉴价值的样本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