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门事故」1969年北京发生一场车祸,一工人身亡,周总理大怒,为什么才汇报

  1969年3月份的一天深夜,建国门外大街上突然发生一场车祸,一个工人因为伤势过重,当场不治身亡。时隔两周,将近半个月之后,周总理才收到一个详细的值班表。得知车祸发生的实情,周总理非常恼火,马上将外交部的负责人姬鹏飞和乔冠华叫了过来。

  他随即当场怒斥二人:“出了事,你们为什么不立即汇报?”这到底是一次怎样的事故,会让周恩来如此大动肝火?这起车祸与外交部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建国门事故

建国门事故(网络配图 侵删)

  一位外交官的“酒祸”

  1969年2月22日,阿尔巴尼亚驻华大使瓦西里?纳塔奈利离任回国一个多月之后,新任大使乔治?罗博风尘一路,抵达北京。3月初,当时主持外交部日常工作的常务副部长姬鹏飞,在北京一个俱乐部里举办了一场宴会,专门为新官上任的罗博大使接风洗尘。

  当时的阿尔巴尼亚驻华大使馆首席馆员,参赞泽契?阿果利等使馆的外交官员,都一起应邀赴宴,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以及礼宾司副司长韩叙等人出席作陪。

  灯火辉煌的宴会厅,洋溢着60年代中后期那种特有的中阿两国兄弟般的战斗情谊。姬鹏飞、乔冠华、阿果利、罗博等人就座首席座位之后,宾主们开始了敬酒喝酒吃饭的环节。大家一边聊天,一边频频举杯。姬鹏飞、乔冠华作为东道主,在宴会上表现的非常热情,端着酒杯向每一位外宾敬酒。

  为人谨慎的罗博不太敢喝得太多,一直是浅尝辄止,毕竟新官上任,不能失态。但人高马大的阿果利却在席间非常活跃。不过他却没有料到,嗜酒如命的乔冠华早在30年代时期,就有“酒仙”的雅号。这两员“酒场骁将”,在中国外交界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豪饮健儿,和阿果利完全就不是一个档次的。

  尽管阿果利的酒量也不差,但和这二人比起来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根本就不是他们的对手。主动挑战几个回合之后,喜不自禁的乔冠华才刚来劲,阿果利就已经晕头转向了,不分东西。此时姬鹏飞、乔冠华依然从容自如,不显山露水。

  但面对东道主的殷勤劝酒,阿果利依然摆出“舍命陪君子”的架势,硬着头皮,勉强支撑着完成了一次次干杯。

  由于大家太过尽兴,这场晚宴一直持续到凌晨才渐渐结束。工作人员们搀扶着满脸醉意的阿果利,准备送他去领事馆,却没想到阿果利酒精上脑,挣脱了众人的束缚之后,坚持要一个人开车回家。最后实在拗不过他,外交部成员们只好任他钻进自己的小汽车里。

建国门事故

建国门事故(网络配图 侵删)

  此时马路上光线昏暗,阿果利此时的脑袋也晕晕乎乎,一片空白,视线也变得越来越模糊了。当他驾车开到建国门外大街上的时候,因为躲闪不及,车辆不幸撞到了一个刚下夜班骑着自行车的工人。并且由于伤势过重,工人当场就不幸身亡了。

  这一突如其来的恶性事件发生后,阿尔巴尼亚的最高领导层获悉了这件事,立即下令将阿果利调遣回国。姬鹏飞这一次的宴请活动,以及阿果利开车肇事的情祝,都登上了外交的值班简报。

  不过,简报的编辑作者,却在报道这篇文章的时候避实就虚,比如车祸起因等各种要害问题,都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所以周恩来对这件事一直不明。

  3月23日下午5时半,周恩来在北京饭店会见罗博,因为不知道事情的真实情况,所以周恩来便轻描淡写地事就事论事道:“交通事故总是难免的……”这让在场担任翻译员的范承祚,内心很不平静。

  因为翻译对此事的前前后后都十分了解,他觉得此事不仅人命关天,而且涉及到了两国之间的关系,所以作为一个当事人和目击者,自己有责任向周恩来汇报实情。得知真相后的周恩来,瞬间就震怒了。

  他马上叫来了姬鹏飞、乔冠华等当事人过来开会,并狠狠地批评了姬鹏飞、乔冠华等有关负责人,周恩来大声责问:“事后为什么不立即报告?为什么隔了两个礼拜才告诉我?”

  甚至连他一向信任、欣赏的韩叙也未能幸免挨批评:“如果我处在你礼宾司负责人的位置,就会专门要一辆车去陪送阿果利回外交公寓。怎么能让人家醉酒后自己一个人驾车回去呢?”

  周恩来对一个个低着头不说话的外交部领导们厉声言道:“阿果利在中国,又是我们的客人,出了事,责任主要在我们。你们作为外交官,喝酒一定要有节制,喝多了容易误事……”

建国门事故

建国门事故(网络配图 侵删)

  周恩来的语气逐渐缓和了下来,最后又向他们重申了一遍当时制定的外交人员的规章守则:各种外交场合,外交官饮酒不得超过自己酒量的三分之一。随后,周恩来又要求他们再做一次深刻的检查。所有在场的外交人员,都对周恩来的严厉批评心悦诚服。

  3月28日,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再次接见了罗博,阿果利也在场,随后周恩来在谈及这件事的过程中,严格地解刨了自己:

  “从1935年到1965年,我喝了30年的酒,这期间我也是经历过几次教训的,主要有4次:第一次是在1925年,那时我还在黄埔军校,因为我结婚要我请客,蒋介石的军官们灌了我。第二次是1938年在武汉的时候,是搞统一战线,国民党的高级军官,也是前黄埔军校的我的一些学生们灌了我。第三次,在重庆还有过一次”

  周恩来没有细说,实际上就是他和毛泽东一起去重庆谈判之后,即将返回延安之前,国民党的一次宴请。当时在宴会上,周恩来全程为毛泽东挡酒代饮。第四次,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前夕,周恩来继续说道:“赫鲁晓夫在莫斯科灌了我,还有朝鲜、越南代表团参加。这几次都是别有用心灌我的。”

  说到这里,周恩来提高了嗓音:“所以,在1965年我就下定了决心,把喝了30年的酒戒掉。”

  周恩来看着一旁一直沉默不语的阿果利,语重心长地说:“1935年,我过茅台河,知道茅台酒,多喝酒,既伤害身体,又会容易造成错误……”一番发自肺腑的话,说得阿果利心头热乎乎的。最后,周恩来再三向罗博大使表示:“这件事的主要责任,在我外交部有关负责同志,这位不幸去世的工人,我们后续也会认真负责,请阿外交部不要处分即将奉召回国的阿果利。”

  但到了最后,周恩来的种种努力依然没有成功,阿方坚决不收回成命。5月1日晚上,周恩来在天安门城楼上得知,阿果利和夫人在当天离开北京,转道上海回国。周恩来沉思片刻之后立即下令:上海市外事组在机场挽留阿果利夫妇;外交部派乔冠华和翻译即刻飞赴上海,接待并陪同阿果利夫妇在上海和杭州游览一周。

建国门事故

建国门事故(网络配图 侵删)

  当时心情非常沮丧的阿果利夫妇,在上海知道这件事后,对周恩来总理充满了感激。周恩来这一充满温馨和人情味的安排,使悄然离京的阿果利得到一些慰藉。

  一周后,阿果利心情舒畅地坐上了回国的飞机。7年后,在中国驻地拉那大使馆为周总理逝世而设立的灵堂里,闻讯前来吊唁的阿果利和他的夫人,在周恩来的遗像前肃立良久,泣不成声,干言万语尽在不言之中。

  宴会与饮酒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周恩来也与酒有着不解之缘,因为从小生活在官宦家庭,受此影响,青年时期的周恩来就喜欢饮酒了。1917年留学日本时,周恩来就和他的同学吴翰涛经常喝酒。到了1919年,周恩来从日本回国时,同学兼好友的张鸿皓还特意摆酒为他饯行,并邀约几位同学和好友作陪。可见周恩来喜欢喝酒这件事,在当时就已经是他身边亲友们众所周知的事情了。

  1945年,周恩来和毛泽东一起赴重庆谈判。在此期间,毛泽东的安全问题,成了周恩来最为关心的大事。9月2日晚上,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等应邀出席中苏文化协会,为庆祝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举行的酒会,出席这次酒会的有共300余人。

  当毛泽东和周恩来等来到酒会大厅时,周围瞬间掌声雷动,气氛非常热烈,现场是数不清的热情的手,打不完的热情招呼,人们都兴奋地高举酒杯,纷纷来向毛泽东敬酒、向他祝福。见此现状,周恩来则一直紧贴在毛泽东的身边,寸步不离。

建国门事故

建国门事故(网络配图 侵删)

  他甚至还向警卫人员下达命令:“你们不要管我,要保证主席的安全。”随后,当宾客们每次向毛泽东敬酒的时候,周恩来都会主动上前一步,接过毛泽东手中的杯子一饮而尽,然后再把杯子还给他。就这样,周恩来喝走了一波又一波的人群,但始终都从容不迫,一直一杯接着一杯地喝。

  到了最后,身边的工作人员们都不知道到底周恩来那天晚上喝了多少杯的酒,只能十分心疼地在一旁抹眼泪:“他这是在拿命保卫毛主席啊!”事后,周恩来的秘书李少石心疼地问他:“周副主席,你怎么连一杯酒也不让主席喝呢?”“我是怕有人在酒里做手脚,放毒……”

  周恩来回答的声音,轻得像是在和李少石耳语,这话是他的真情流露,也是他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同时也由此可见,周恩来的酒量确实是深不可测的。

  1972年2月21日这天晚上,为了欢迎尼克松及其夫人一行的到来,周恩来等人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一次盛大的国宴。宴会开始后,周恩来首先发表了一番热情的祝酒词,接着他开始向宾客们敬酒。

  周恩来这次选用的是储存了30年以上的茅台酒,当白色陶瓷酒罐打开的那一刻,一股特殊的芳香也瞬间散发出来。“这就是驰名中外的茅台酒。”周恩来举起面前的小酒杯,向尼克松介绍着,当时每位宾客面前都有三个酒杯,其中一杯里面倒入的就是茅台酒。

  随后,尼克松提到了此前能够将茅台酒点燃的一个笑话,还没讲完,尼克松自己先笑了。此时周恩来也开怀大笑,然后他直接拿起一根火柴,划着之后,认真点燃自己杯中的茅台酒,用愉快的声音说道:“总统先生,请看,它确实可以燃烧。”

建国门事故

建国门事故(网络配图 侵删)

  尼克松再一次被这一杯小小的纯净透明的白酒给深深迷住了。双方祝酒后,周恩来举着酒杯向客方代表人员们逐一敬酒。但这次的周恩来和以往的祝酒就有些不太一样了,他不再是痛快豪爽地喝干杯中酒,而只是轻轻沾一下杯沿,然后再礼貌热情地向对方致意,用一个微笑和注目的眼光替代了干杯的动作。

  等他重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后,尼克松又一次朝周恩来的酒杯投去目光,似乎他也发现了这一个细节,于是便问道:“我听说您的酒量很大?”周恩来笑了笑,带着回忆的神情说:“过去能喝,红军长征时,我曾经一次性喝过25杯茅台,比这个杯子还大。”

  尼克松吃了一惊,然后又疑惑地问:“可是今天你没喝。”周恩来点了点头:“年龄大了,医生限制我喝酒,每次喝酒不能超过两杯,最多3杯。”

  宴会结束后七天,中美签订了《联合公报》。在尼克松访华之前,他们还专门定订做了一批印有精致的美国国徽图案的酒杯,来搭配尼克松从美国加州挑选的一款他最钟爱的起泡葡萄酒。最后在1972年2月27日这天,由美方主办的答谢晚宴上,众宾客们都用此酒杯品尝到了来自大西洋彼岸的不一样的酒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