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历史」冬奥会和北京冬奥会的历史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北京冬奥会(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中国进入新时代迎来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世界体育盛会。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第29届夏季奥运会之后,北京冬奥会再次激发人民参与奥运的热情,也成为相关领域学者关注的研究热点。

  本书以冬奥会历史与北京冬奥会为逻辑主线,从多学科角度阐释了冬奥会历史;从北京冬奥会历程阐释中国参与奥运、主办奥运的中国冬奥时刻及北京冬奥会时刻;从北京冬奥会举办地居民冬奥认知、情感、行为意向、媒介接触调查,反映北京冬奥会影响举办地居民的真实状况;从举办地青少年冬奥支持调查,探究举办地青少年支持北京冬奥会的影响机理;从北京冬奥会给冰雪产业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研究北京居民参与冰雪运动及北京冰雪体育产业发展。

  作者简介

  冯国有,经济学博士,首都体育学院管理与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体育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本科、硕士、博士分别就读于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中央财经大学财税学院。主持完成北京市社科基金研究项目,主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等项目研究,在《体育科学》《中央财经大学学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中国体育产业发展财政政策支持研究》等专著。主要研究方向:体育产业理论及政策、奥运会与体育产业、财政理论及政策。

  梁金辉,管理学硕士、教育学博士,首都体育学院管理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体育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成员。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和北京体育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公共体育服务、体育赛事运营与评估、冬奥会与冰雪运动。

  张宏伟,教育学博士,首都体育学院管理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体育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成员。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体育赛事品牌、体育新闻报道实务、体育新闻史。

冬奥会历史

冬奥会历史(网络配图 侵删)

  本书学术顾问

  任海,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研究中心遴选委员会(OSC-SelectionCommittee)成员、国际比较体育学会(ISCPES)执委、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会理事、体育社会科学学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议组专家。

  裴东光,首都体育学院休闲与社会体育学院教授,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协调人,国际奥林匹克历史学家学会委员,国际奥林匹克学院主讲教师。

  茹秀英,首都体育学院教授。全程参与了北京2008和2022奥林匹克教育普及宣讲、师资培训和研究工作。2019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中小学奥林匹克教育专家委员会专家成员。

  目 录

  第1章冬奥会历史与北京冬奥会时刻

  1.1冬奥会历史演进

  1.2北京冬奥会时刻

  1.3北京冬奥会的期待 

  第2章多棱镜的冬奥会

  2.1冬奥会与经济

  2.2冬奥会与社会

  2.3多视角的北京冬奥会

  第3章冬奥会项目设置的历史演进

  3.1冬奥会项目设置原则

  3.2冬奥会项目构成

  3.31908~1923年冬季项目设置及参赛 

  3.41924~1959年冬奥会项目设置及参赛

  3.51960~1993年冬奥会项目设置及参赛 

  3.61994年至今冬奥会项目设置及参赛 

  第4章冬奥会媒体传播 

  4.1冬奥会与国家形象传播

  4.2冬奥会新闻报道的实务

  4.3索契冬奥会媒体传播

  第5章冬奥会对举办地的综合影响

  5.1冬奥会与城市竞争力

  5.2效用视角的冬奥会

  5.3冬奥会与产业关联

  5.4冬奥会的外部性

  5.5冬奥会对举办地的综合影响案例 

  第6章 北京冬奥会举办地居民冬奥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

  6.1研究设计与数据获取

  6.2举办地居民对北京冬奥会整体认知的特点

  6.3举办地居民对北京冬奥会整体认知的差异性

  6.4举办地居民冬奥情感和行为意向整体特点

  6.5举办地居民冬奥情感和行为意向的差异分析

  第7章 北京冬奥会举办地青少年参与冬奥行为意向影响机理

  7.1研究假设与数据获取

  7.2北京冬奥会举办地青少年的冬奥认知、情感与行为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