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玩的游戏在哪

最好玩的游戏在哪

最好玩的游戏在哪(网络配图 侵删)

  当我捧起一本书读时,我不仅是在读书,还是在攀登人类文明的山峰。而每读完一本书后,我也不仅仅是扩充了自身的知识库或丰富了情感体验,还是爬到了这座山峰中更高的位置,还是占领了全人类精神世界的一个新地盘,犹如玩红警游戏时派部队在小地图上揭开了一片黑色遮蔽区域一般。这就是我去年9月份前后读书的状态——犹如爬山、犹如在战斗。每本书传达给我的思想与情感就都是我的战利品,而每写一篇相关的感想就是在用这些战利品构建我个人的精神世界,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取得愉悦感。(“直接”多指读某些书时当下就带来的共鸣或情感波动,“间接”多指因读书使思想进步后带来的生活改变。)

  直到现在,我还是没能完完全全找回这个状态。因为自从去年10月下旬英雄联盟手游上线后,我业余时间一直都在玩这个游戏,基本上没怎么读书。在那段时间里,我觉得这款游戏实在是太太太好玩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开始逐渐认清我读书的本质目的:其实也只是为了获得一种愉悦感,和玩游戏没有任何不同。想来,我们人做任何事的本质的目的可不都是为了个人的愉悦感吗?在10-12月中,我每天玩3-5小时的游戏,还制定了个“上分计划”,最终也达成目标(铂金I段位)。期间,还想过做一名职业选手,经思考后又否定了这个想法。在12月下旬某一天,我突然感觉玩游戏没啥意思,一方面对输赢这个过程感到疲倦,另一方面丧失了目标感。于是想着那就不玩了,再重新开启10月份中断的读书计划吧。但是,当我回过头来读书时,突然觉得读书真得好无聊啊!为什么要读书呢?玩游戏不好吗?

  在长期地每天地花大量时间玩游戏后,我感到读书所带来的愉悦感,其强度之低与速度之慢几乎让我完全丧失阅读的渴望。因为这一切都不如玩一局游戏带来的愉悦感之快之强。

  但又觉得无目标地玩游戏,没啥意思。事后看来,当时是陷入了一种可称之为“生活真空”的模式:玩游戏虽能获得当下的愉悦感,但长期来讲没啥意义;读书可能带来长期意义,但当下真没啥读书的劲头。犹豫、纠结、彷徨......就在这种感觉中,又硬着头皮读了几本书,还好所读之书与要做之事有强相关,且还有之前的阅读积累,很快便找回了一点点状态。

  9月业余读书习惯逐渐丢掉,10月中旬业余时间以玩游戏为主,11月到12月同样,12月下旬达成小目标,后感到疲倦,什么也不想做,1月份前后尝试读书找回感觉。经过这约五个月的折腾——有起、有转、有伏,我对这个自然规律体会得越发深了:一个人若能长期持续做某件事(所谓“坚持”),一定是这件事持续给他带来了愉悦感(正反馈)。就拿“玩英雄联盟手游”一事来说,客观上讲,它更容易让人持续做下去:

  一、它具有短期反馈。具体到一局游戏中,一个玩家在游戏中每分每秒都能收到反馈:小的方面,他的金币、他的经验值与等级、他的技能冷却情况、他的装备情况等等,水平稍微高点的玩家还会习惯性地去关注对方的金币、装备等,这些都在给他反馈,从而牢牢抓住玩家的注意力,因为他需要根据这些做出即时决策与行动。大的方面,敌我推塔的进程,以及由此展开的视野安插与大小龙争夺,也都是反馈,时时刻刻都在告诉玩家:我所正在做的这件事的进程——玩到了哪个阶段?前期、中期、后期?是快赢了还是快输了?由此,全面牵动着玩家的心、脑、手。这是很让人着迷的状态。

  二、它具有长期反馈。将视野放到一个赛季,每完成一局游戏比赛,玩家也都会收到反馈:小的方面,每一局都有数据统计。而我们人性本身就对数据敏感,因为它能让我们更为直观地了解自身情况,爱看数据可说和爱照镜子一个道理;大的方面,个人主页中还有包括所有比赛的数据统计,MVP数、超神数、平均击杀数等等等。这些也在时时刻刻告诉玩家:我个人水平如何?是更厉害了还是更弱了?

  三、长期反馈带来的实力证明,进而带来的社交价值。在我看来,这是当下任何流行网络游戏中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最重要的反馈设计:排位赛机制。人性天生热爱竞争,只是程度有所不同。玩家比赛接连取得胜利,会获得更高的实力证明——更高的段位,由此玩家获得愉悦感,同时也会滋生一些荣誉感,最为重要的是会提升自身在这个圈子中的社交价值,而社交价值会带来别人赞扬与认同。有愉悦感、有荣誉感、有社交感,势必会再增加玩家玩游戏的动机,这个闭环简单、完美。所以,在去年十一、二月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早晨五点半起床去玩游戏,因为非常期待开启一局新的游戏,期待通过大量练习提升自身实力,期待排位竞争,期待获得更强的实力证明。

  通过这番肉身实践,我也不得不说,一个人要从零“建构”自己的读书爱好,要比“建构”玩游戏的爱好要难得多。因为玩游戏的整个过程是顺人性的:大脑指挥手,手指挥游戏角色,大脑与游戏角色合二为一,由于创作者的设计,游戏角色时时刻刻都在获得正反馈,也就是我们的大脑时刻在获得正反馈(愉悦感)。对于我们大多入门与中低级玩家来讲,这个过程几乎无需我们付出脑力活动,所要做的就是“被动”地跟着游戏进程走就行。而读书的整个过程多少有些逆人性:首先,它要求我们去“认识由文字组成的一个个概念并理解概念间的关系”进而再得出一整串概念(句子)的意思,而我们人脑生来更善于处理感官所接受的信息而非抽象概念。其次,这个过程是需要我们理性上“主动”地去进行活动,此外,我们读一本书获得的正反馈之强度与速度取决于我们在此之前的“概念积累(阅读理解量)”与“个人生活体验”,可以说,如果我们像玩游戏一般拿起一本书就读,那所获愉悦感的多少与强弱完全就是碰运气。所以说,在不依赖或较少依赖外界帮助的情况下,找到一本能持续带给自己愉悦感的书,难度很高。

  虽然说两件事带来的愉悦感不同,但在我看来,把这两件事都做到“优秀水平”所需要付出的时间精力都不会少。但或许在客观方面,把“玩游戏”的能力提升到优秀水平,可能比读书要容易一些。因为如上所说,游戏的反馈机制非常明显,给人带来的愉悦感多一些,这就让人容易持续做下去。所以,在这里,我也建议每个觉得自己不会“坚持”的人都可以尝试着去玩游戏,并最好能玩到中级水平,去体会游戏中内嵌的反馈机制,或直白地说:去体会,这个游戏是如何不断带给你愉悦感的。再举一反三地将此“机制”应用到自己的工作上,或其他爱好上面。

  写到这里,也想多写几句。这世界上其实没有什么鸡汤、鸡血能提高人的执行力。即便有,起到的也只是非本质的作用,那就很难持续下去。而我们所觉得“能坚持”的人,并不完全是他们比我们有毅力、能吃苦,更多在于他们能及时找到这件事中的正反馈,因而能持续做下去,人家无所谓结果,更在意过程中的每一步骤,于他们而言,《乔布斯传记》中的那句话就是自身的生活写照:过程即奖励!NBA球星科比说“他每天4点钟都能见到洛杉矶的太阳,因为那时他在球馆训练”,我们常人觉得好辛苦,但其实人家自己快乐着呢,人家享受着每次“正确”练习带来的乐趣,提升实力的乐趣,竞争的乐趣,短期获胜的乐趣,长期获胜后带来荣誉、名誉、金钱的乐趣。

  我记得之前也写过一次“游戏反馈机制”。这次重写也是给过去两个月玩游戏的一个交代吧。近来读小说《遥远的救世主》,我觉得有一段话贴到这里刚好合适:人从根本上只面对两个问题:一是生存,得活下来;二是得回答生命价值的问题,让心有个安住。我这不断地尝试各种事物,也是为心找个安住的地方。不过,折腾来折腾去,玩游戏似乎并非我心的安住之所,还是有事没事多读书写字吧。